北京口腔医院欢迎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学术动态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腮腺慢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12-27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王松灵 徐岩英 邹兆菊 胡碧琼 朱宣智 李钧 孙涛等

  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100050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100081

  主题词: 腮腺 炎症 舍格伦综合征 病因学 诊断 治疗

  资助项目批准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01250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254)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855871200)

  腮腺慢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征、良性淋巴上皮病等,临床非常常见。长期以来这些病变中病因学不清楚,相互关系及转归不明,命名分类混乱,治疗非常棘手。由这些病变引起唾液成份剂量的变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口腔疾病,如白念感染等研究不深入,诊治较困难。本项目对腮腺慢性疾病经过十八年系统专题研究,尤其是平均长达11年追踪观察进行了系统病因学及诊治研究。

  主要内容:

  (1) 探讨腮腺慢性炎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转归、病因及与舍格伦综合征(SS)的关系。(2)基于其本质及各自特点提出新分类。(3)探讨各病变有效治疗方法。(4)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综合分型、发病的易感因素及诊断方法。(5)临床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研究。(6)富组蛋白和乳铁蛋白抗口腔念珠菌作用特点及机理研究。(7)白念感染与黏膜上皮增生及癌变关系的研究。(8)涎腺基因治疗口腔念珠菌等基础研究。

  结论及创新点:

  (1) 发现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新转归,即除自愈外还可发展到腮腺退行性肿大。(2)首次提出SS亚临床型新概念,对澄清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本质及SS早期诊治有理论指导意义。(3)首次提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名称并明确定义,通过小型猪研究注入甲紫致腺体萎缩治疗此病的机理为萎缩纤维化。(4)首次将口腔念珠菌病分为原发和继发,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对该病的易感因素分析提出最大的致病因素为涎腺疾病、全身病变和其他口腔粘膜病。新建立了含漱浓缩和唾液定量培养方法,并提出了合理的程序及疗效判断标准。(5)首次证实了白念菌表面存在富组蛋白3的特异受体,富组蛋白杀灭白念菌的作用需与受体结合。证实乳铁蛋白有重要杀灭白念菌的作用。(6)首次证实口腔粘膜的上皮增生并发白念菌感染,发生癌变的机率明显增大。(7)首次成功将基因转到至小鼠涎腺并获得重要的影响基因表达的参数,为进一步利用涎腺基因治疗口腔念珠菌病、腮腺慢性炎症及SS打下基础。

  应用及推广情况: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及综述46篇,其中英文论著18篇,均为SCI收录,总影响因子约22,共引用126次,他人引用106次。有关研究结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论著18篇,临床研究的结论如诊断方法、分类、治疗等已为全国统编教材和国内外专著收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