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卫生部调整医疗资源布局 鼓励康复护理医院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十二五”期间将迎来一个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同时,慢性疾病患病率的升高,也使老年人整体带病生存时间增长。
孔灵芝指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老年卫生工作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医疗卫生需求与保障服务能力不相适应的严峻挑战,以及老年卫生政策和措施不完善,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业化医疗卫生服务尚未形成,医疗卫生机构的老年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在已经展开的“十二五”医改当中,“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也成为医疗资源机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点之一。
但医保政策、经济收益、服务人才等方面的难题,也使康复、护理等的发展面临困境。
分布不均、缺口大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这也是导致部分患者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老龄化进程加快和慢性的快速增长,对康复、护理等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形成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到,医疗保健行业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性行业。
但在实际情况当中,我国康复、护理等的保障服务能力却仍面临诸多问题。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全国康复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指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康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专业人员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区域,西北、西南地区明显不足;而拥有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的康复科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医院。20% 的省级综合医院、30%的市级综合医院和56%的市以下医院不具备早期康复能力,以提供传统康复服务为主。而在不同层级的康复医疗机构在自身提供服务有限的情况下,层级之间缺乏患者流动、转诊的机制与渠道。
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现阶段需要康复治疗师11.47万,缺口达10万人。如果参照国际平均水准,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30万人,缺口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部于2011年8月启动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河南、云南等试点地区探索分层级医疗、分阶段康复的有效模式。
而在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卫生部也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模式。
建立分级医疗
在构建康复、护理医疗服务体系当中,都提到了分级医疗的问题,直接涉及我国正在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
我国现有的医疗模式以在医院内的治疗为主,公立医院占据了医疗服务市场的主体地位。康复科也成为了目前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主要形式,但这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
北大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指出,由于当前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康复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收益,在公立医院中大都不受重视。
不过,按公立医院改革思路,大型公立医院的规模正在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更多希望将稳定期、恢复期的患者下沉,以能够为康复医疗机构、长期照护机构以及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让出空间。
为弥补我国当前康复医院数量不足、能力不高的问题,医改主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如企、事业办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医院或以康复为主的综合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作为增量进入康复医疗服务领域。
由于康复、护理等仍属于短缺领域,大型公立医院又“志不在此”,社会资本面临难得的机遇。但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则成为这个体系建设的难点之一。
马晓伟指出,落实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才能引导疾病稳定期、恢复期的患者从大医院及时转出,下沉到基层,提高大型综合医院工作效率。而且,如果在医疗服务上急慢不分,将来也无法在医疗定价、医保支付上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