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记者探访 口腔医院非常时期下的“面对面”诊疗
2月28日一早,在北京口腔医院综合门诊区的儿科,出现了一个“全副武装”的小女孩,只见她戴着口罩,身上套了个大号的塑料袋,脚上还踩着两个垃圾袋。“我们也是没办法才带孩子来医院的。”小女孩的姥姥一脸愁容,“孩子有两颗新牙都长出一半了,可乳牙就是不掉……”
“宝贝,来坐好。”主治医师高茜把小女孩领到治疗椅上,轻声说,“阿姨帮你把口罩摘下来,你几岁了?”“7岁。”“来,张大嘴,别紧张……”聊着天,高茜已麻利地在孩子的牙齿处打好了麻药。
紧跟着,高茜手持治疗钳,眨眼工夫就拔掉了两颗捣乱的小乳牙。“现在,听阿姨指挥,张嘴,准备……123,咬!”默契配合下,一个白色的止血棉卷被塞进了女孩的小嘴里。“好了!”高茜扶着孩子下了治疗椅,“一会儿可以奖励你吃一个冰淇淋!”
2月初,口腔医院组建了综合门诊区,将牙体牙髓科、牙周科、黏膜科、修复科、外科、儿科、正畸科等所有科室整合在一起,由医务人员轮流值守。“我来!”排班时,大家毫不含糊。
记者注意到,除了口罩、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屏,作为牙医“特色”,每位医生脖子上还多围了个“防护装备”——治疗巾。
原来,疫情期间,看似简单的口腔治疗,实则风险不小。患者在口腔治疗过程中无法佩戴口罩,医生更要近距离接触患者开放的口腔,尤其是治疗过程中若使用牙钻,高压冷却水和唾液会喷溅在空气中形成大量飞沫和气溶胶,增加了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
出于对患者和医生的保护,医院一般会建议大家“非急症暂缓治疗”。然而,总有些牙科疾病,患者忍不了,也耽搁不起。
昨天,在急诊科,几位医护人员正在帮一位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患者进行牙齿复位及伤口缝合。只见医生弓着腰、低头凑近患者口腔,不断用纱布止血。“患者是意外摔伤,门牙的牙冠部受外力移位了,咬合不上。参与治疗的急诊主治医生周伟伟说,类似的患者在急诊并不少见。
几天前值夜班时,周伟伟接诊了一个骑车摔伤的6岁小男孩。当时,孩子左侧嘴角穿通伤很严重,里外各有一条大口子,加起来缝了十几针。既要安抚疼痛、恐惧的患儿,手底下还要快速准确缝合伤口,对医生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孩子口腔范围小,视野本就不好,再加上护目镜会起水雾,经常看不清楚缝合用的细线。”缝合时,周伟伟为了找到一个清晰的视野,全程不停地变换角度……“治疗过程中,孩子不能戴口罩。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尽可能缩短孩子张嘴暴露的时间……”完成这次复杂治疗,她仅用了不到20分钟。
“每一次治疗,我们都要近距离面对患者张大的嘴巴,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时候,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绝对不会退缩!”周伟伟说。
文/刘欢 图/武亦彬
本文原载于2020年2月29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