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口腔人在一线丨别怕,我们一直都在
龚海丹、许丽媛、林旭三个90后女孩,在医院时分属不同科室,相互间不是特别熟悉,可在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仅仅一周的工作,就让她们成了默契的搭档、亲密的战友。
3月19日早上9点到达驻地,来不及打开行囊、安顿住宿,立即开始培训、见习、走流程。
因为病区要开始接收特殊旅客了,当天晚上龚海丹、许丽媛、林旭就留下上夜班,直到第二天早上下班,才回到驻地。
第一天夜班,病区直接收满,人员多,任务量大,工作人员却有限。
三个姑娘立即进入角色,参加战斗。龚海丹和林旭两个人一组,相互有个照应,先进入隔离区,许丽媛年龄最小,抽血技术好,就单独和兄弟医院的护理同道一起,第二组再进去。
相信自己,尽力做到最好
抽血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关。
抽血时因为戴着3层手套和时而水汽弥漫的护目镜,血管摸不准、看不清。
龚海丹说:“既然来了,就不分口腔护士还是临床护士。”给自己打了打气就上了,国外回来的小伙子特别配合,一针成功,很顺利。之后大家也越来越有信心,“人家信任我们,我们更要相信自己。”
平时,许丽媛会参加抽血室的轮流值班,所以抽血操作比较熟练。可进入隔离病房扎的第一针,却是一例高难度操作。
“紧张,血管不好,着急,出一身汗,护目镜上水汽一上来更着急。”许丽媛回忆起那次抽血,依然觉得压力好大,但还是一次成功,让许丽媛成就感满满。
林旭在医院护理岗位练兵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林旭说,可能会慢一些,但我们一定会尽力做好。
乐观有爱,彼此温暖
出发前,林旭花粉过敏,眼睛又肿又痒,因为是老毛病就没在意。她还开玩笑说,每年都会眼睛鼻子一起生病,今年很受照顾了。
可戴上护目镜,进入隔离区,眼睛还会特别痒,林旭说,只能忍着,实在痒了,就使劲闭会儿眼睛,干点儿别的转移注意力,比起防护服的憋闷、喘不上气,就顾不上眼睛了。
一位70多岁的老人,手机订餐总是支付不成功,有些着急,林旭就主动进到房间帮忙。林旭说,老人是发热待查,起初心里也打鼓,可不能让老人饿着呀。
许丽媛接入院的一个18岁女孩,孤身一人,进入房间后一直情绪低落。
本来要填写一张客人信息采集表,可通过传递窗送过去的时候,女孩一直哭着在打电话。
过了一阵,见她情绪平稳了,许丽媛准备再做信息采集登记,却发现女孩的眼睛还是红红的,看起来很委屈、很害怕。
“我们没办法沟通太多,穿着防护服在房间外隔着玻璃,声音传递性不太好,大多数时候只能是肢体和眼神交流。”许丽媛写了一张字条,送进去鼓励她。
“女孩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看了一下冲我微笑,我给她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
交接班时,许丽媛特意把女孩的情况告诉了龚海丹和林旭,叮嘱她们多多关注女孩的情况。
幸运的是,女孩很快就出院,离开前,还专门在一个口罩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谢和祝福。
三个姑娘说,在小汤山每天都会被特殊旅客的感谢所感动,我们一定会做好自身防护,早日平安回家!
图片:北京口腔医院医疗队
采编:武超
上一篇: 口腔人在一线丨欢迎回家
下一篇: 口腔人在一线丨穿上防护服,我们就是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