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口腔医院欢迎您!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就医指南 >>便民查询

就医指南

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1-02-01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一、血液常规检查生物参考区间

  白细胞数:成人:3.5-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红细胞数: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血红蛋白:男性:120-160g/L

  女生:110-150 g/L

  新生儿:170-200 g/L

  血小板数:100-300×109/L

  血细胞比容:0.35-0.52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0.145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20-360 g/L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27-34pg

  平均红细胞体积:80-100fl

  白细胞分类:嗜中性粒细胞:0.50-0.70

  淋巴细胞:0.20-0.40

  单核细胞:0.03-0.08

  嗜酸性粒细胞:0.01-0.05

  嗜碱性粒细胞:0-0.01

  嗜酸细胞计数:0.05~0.3×109/L。

  网织红细胞数:0.4%~2.1%,低荧光为0.768~0.954,中萤光为0.032~0.194,高萤光为0~0.046;

  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

  1.1白细胞生理变化

  1.1.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d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1.1.2日间变化: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高,而剧烈运动、剧痛和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1.1.3妊娠与分娩: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d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1.2 白细胞病理变化

  1.2.1 白细胞增高

  1.2.1.1 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的核左移。

  1.2.1.2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高。

  1.2.1.3 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主要是中性粒细胞。

  1.2.1.4 急性中毒: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酸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高,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1.2.1.5 肿瘤性增高:白细胞呈长期持续增高,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高,并且可有较明显的核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1.2.2 白细胞减低

  1.2.2.1 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数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内毒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1.2.2.2 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少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nic leu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也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进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1.2.2.3 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了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1.2.2.4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

  1.2.2.5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斑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的脾分泌了过多的脾毒,而此种体液因子能激活促进粒细胞生长的某些因素。

  2 白细胞分类结果异常

  2.1 中性粒细胞

  2.1.1 中性粒细胞增加:急性感染性化脓性炎症,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急性出血、急性溶血及手术后等。

  2.1.2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等)化学药物及放射损害,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恶病质、脾功能亢进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2 淋巴细胞

  2.2.1 淋巴细胞增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百日咳,传梁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结核病、狭窗排斥反应前期,传染病恢复期等。

  2.2.2 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淋巴细胞减少症,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放射病等。

  2.3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伤寒、疟疾、黑热病、活动性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

  2.4 嗜酸性粒细胞

  2.4.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血液病、猩红热、溃疡性结肠炎、X线照射后,脾切除、传染病恢复期等。

  2.4.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多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2.5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网细胞瘤、脾切除后等,恶性肿瘤、严重传染病、败血病、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严重感染中性粒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Dohle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

  3 红细胞结果异常

  3.1 红细胞增高

  3.1.1 相对性增高:常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多尿和水的摄入量显著不足的患者。

  3.1.2 绝对性增高:与组织缺氧有关。可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登山病等。

  3.1.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10)×1012/L。

  3.2 红细胞减少

  3.2.1 生理性贫血:妊娠期因血浆量相对增多,故红细胞相对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3.2.2 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减少所致的贫血:一是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吐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②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③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贫血。

  4 血红蛋白异常 血红蛋白的增减临床意义大致与红细胞的增减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更准确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的减少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不一定呈正比例,一是在小红细胞贫血时,由于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所以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较红细胞减少的程度更为明显,如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肠息肉、痔疮、月经过多、钩虫病菌等慢性反复出血等;二是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更为严重,如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引起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及肝硬化性贫血等;三是在大出血时,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基本上与红细胞减少相一致,如消化道、肺部大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5 血小板结果异常

  5.1 血小板数增高;血小板数>400×109/L为增高。①一过性增高,见于急性大出血及溶血之后;②持续性增高,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二、尿常规检查生物参考区间

  红细胞 阴性 Ery/ul

  胆红素 阴性 mg/dl

  尿胆原 阴性 mg/dl

  酮 体 阴性 mg/dl

  蛋白质 阴性 mg/dl

  亚硝酸盐 阴性

  葡萄糖 阴性 mg/dl

  PH 值 5.5--6.5

  比 重 1.015--1.025

  白细胞 阴性 Leu/ul

  临床意义

  1尿红细胞:阳性见于红细胞直接损伤(心瓣膜修复、严重烧伤、剧烈运动等),见于微血管性溶贫(溶血性尿毒症、DIC等)。服氧化剂药物(乙酰水杨酸等),感染(疟疾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及所有引起血尿的疾病(肾结石、肿瘤、中毒、经尿道前列腺切除等)

  2.尿胆红素:阳性见于: 肝炎、肝硬化、其他肝病、胆道梗阻,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碱中毒时尿胆红素增高

  3尿胆元:早期检测肝病、溶血性疾病。

  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顽固性便秘,肠梗阻,发热等。

  阴性见于阻塞性黄疸、大量口服抗生素。

  4尿酮体:增加见于婴幼儿急性发热、呕吐、腹泻,甲亢,禁食,妊娠期,糖尿病酸中毒。

  5尿蛋白质:阳性见于暂时性蛋白尿(高热、严寒、妊娠等),体位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心功能不全,肾肿瘤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活动性肾盂肾炎,肾移植等),溢出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等),假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等)。

  6尿亚硝酸盐:膀胱炎、肾盂肾炎、抗生素治疗评价、监测具尿路感染危险的人群

  7尿葡萄糖: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甲亢、嗜铬细胞瘤等)、肾性糖尿(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妊娠性糖尿等),脑肿瘤,感染,肝脏疾病,某些药物引起的糖尿。

  8尿PH:

  增高: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碱中毒,长期呕吐,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减低:见于呼吸性或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尿酸炎结石等。

  9尿比重:

  增高:见于腹水、糖尿病、心衰、急性肾小球肾炎、高热等。

  减少:见于慢性肾功不全、胶原性疾病、尿崩症、恶性高血压。

  10尿白细胞:

  a所有肾脏疾病和泌尿生殖道疾病都可有白细胞增加(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b 尿路感染。

  三、 血液免疫学检测的生物参考区间

  阴性结果为正常。(乙肝表面抗体阳性除外)

  临床意义

  1乙肝表面抗原:在HBV感染早期出现于患者血循环中,可持续数月、数年乃至终生,是诊断HBV感染最常用的指标。但在所谓HBV感染的“窗口期”,HBsAg可以阴性,而抗HBC等其他HBV血清标志物则可阳性。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为HBV的中和抗体,有清除HBV、防止再感染的作用。抗HBS一般出现于乙肝患者恢复期,提示感染已终止。此外,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抗HBS也阳性。

  3乙肝E抗原:HBeAg是HBV的核心部分,故一般认为HBEAG阳性是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在乙肝潜伏期乃至整个病程中,HBeAg均可检出。

  4乙肝E抗体:抗H-Be是HBeAg的相应抗体。一般认为HBeAg消失和抗H-Be出现是病情趋向好转的征象。但并不意味着HBV-DNA停止复制,或传染性消失。

  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是HBcAg的相应抗体,也是HBV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HBV的标志性抗体。持续时间长,甚至终生存在。几乎所有个体在感染HBV后都能产生抗-HBc,故它是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的良好指标。

  乙型肝炎两对半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急性HBV感染,潜伏期后期。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急性乙肝早期,传染性强。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急、慢性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大三阳)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急、慢性乙肝。

  阳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阳性+ 急、慢性乙肝,传染性弱。

  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HBV隐性携带者,窗口期,有HBV既往感染史。

  阴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阳性+ 急性HBV感染恢复期或既往感染史。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阳性+ 乙肝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阴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接种乙肝疫苗后或HBV感染后康复,已有免疫力。

  6甲型肝炎抗体测定(HAV —IgM):用于诊断甲型肝炎。其中IgM检出表示急性HAV感染早期。

  7丙型肝炎抗体测定(HCV):用于丙型肝炎诊断,同时用于判断各型肝炎是单纯性HCV感染还是与甲、乙、丙、戊型肝炎病毒的合并感染。有助于急性肝炎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

  8梅毒抗体(TPAB):

  梅毒特异抗体阳性则需加做RPR(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若两者均为阳性,则诊断为梅毒阳性,若TPAB阳性,RPR阴性,则报告梅毒可疑阳性,建议患者去传染病医院复查。

  9艾滋病抗体测定(Anti-HIV):初筛试验阳性者,可疑为艾滋病病毒感染,须作进一步确认检查。